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成果 | 开展中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的目的意义

作者:洪刚


开展中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的目的

在全球海洋发展中, 中国如何走自己的路, 如何为国民谋求更多福祉, 如何为人类海洋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需要首先解决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即适宜海洋发展的文化观问题。文化观即是关于人类、人生、世界、国家、民族的人文思想、文化观念, 这个思想、观念决定国家、民族的意志、决策与行动。开展中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正确认识中国海洋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伴随着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勃兴, 人们在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一直存在着认识的误区, 因而, 有必要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出发, 从历时性的视野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 从共时性视野洞察中国海洋文化独特的价值意蕴, 以探索中国海洋文化的现实价值取向。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自己的角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扮演什么角色, 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观念的影响。如何看待西方海洋发展的历史及其影响?中国海洋文化发展要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和战略?选择怎样的手段和方式?有什么样的理念支撑和逻辑演绎?说到底, 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离不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与现实的认识。中国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和平性和开放性, 并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和平发展海洋事业的传统。中国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涵盖多个方面的文化共同体, 即“中华文化圈”或“汉字文化圈”。中国环海疆域也带有海洋文明的性质, 这种传统不应成为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负担, 而是应成为中国走上海洋强国的强大动力, 成为推动中国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而,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战略的确立, 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中国的海洋国情、正确认识中国海洋历史、正确认同我们的文化传统包括海洋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


第二, 实现中国海洋文化传统价值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当代的海洋文化建设, 要从多元、和谐、和平的文化理念上强调海洋文化的全部内涵、整体功能和民族特色, 逐渐确立中国海洋文化的话语体系, 开拓创新中国新时代海洋文化理论体系, 为中国参与世界多元海洋文明交流对话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导向, 以提升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素质, 实现中华海洋文化传统价值资源的现代转化, 服务于海洋强国和文化强国战略, 更好地与世界多元海洋文明对话, 为世界海洋和平永续发展提供思想资源。

面对海洋文化建设, 人们总会想到为什么做和怎样做。怎样做涉及的是方法、手段和技术问题;为什么做, 要达到什么目的, 则是理念、认识和文化问题。多年来, 人们在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技术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和改进, 而对海洋事业发展的理念和认识则亟须明确和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当前进行海洋文化研究的主要诉求, 其理论资源既包括其他海洋强国的经验借鉴, 也包括中国海洋发展过程中的传统资源与价值。应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基本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正确认识并总结中华海洋文化发展的传统资源及其价值, 为中国海洋软实力提升提供历史资源与启示, 以增强中国当前海洋发展的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 最终实现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 当今世界海洋竞争日益激烈, 蓝色圈地运动并未停歇, 由此带来的环境破坏、海洋争端连续不断, 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安全受到威胁。而中国海洋文化中所体现的和平利用海洋, 友好与其他国家交往的传统价值观念与文化传统将表现出巨大的历史价值, 为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与参考, 这也是中国海洋文化对世界海洋发展的巨大贡献。


第三, 彰显海洋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内容丰富, 主题庞杂, 尤其是近些年来, 与海洋文化相关的论文和著作数目越来越庞大, 但是这些成果意指的内容差别较大, 海洋文化到底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历史上怎么样、需要如何看待、要如何发展等基础性关键性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在当前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时代背景下, 亟待深化海洋发展认识的整体观照和价值分析, 而不仅仅是某一具体问题的重复性的论断, 这就需要对已有的研究加以梳理和提炼, 集中阐明主要论域, 揭示主要论争焦点, 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阐释,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的海洋交往史, 但由于受到长期的陆主海从的大陆观念影响, 中华海洋文化的光辉被长久地遮蔽了。近些年来, 随着海洋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海洋科技、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伴随海洋权益争端愈演愈烈, 海洋军事和海洋法律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 相关领域一时成为显学。但是, 作为一种软能力量, 海洋文化及其理论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 还没有进入中国主流学术界, 海洋文化研究长期处于交叉研究地带, 分散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边缘。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海洋文化研究成果已然有大幅度提升, 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研究机构, 但总体上讲,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 对海洋事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还有待提升。

通过海洋文化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回归, 可以改变西方话语体系和价值标准的一维模式, 在海洋文化的历史认识、评价标准、宏观评价和海洋文化发展战略建构等方面, 从中国海洋历史传统价值中汲取营养,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 进行基于自身海洋历史和传统的文化建构、文化选择和文化思考, 增强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传统尤其是海洋文化传统的信心。


开展中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的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海洋文化传统, 增强中国海洋软实力, 是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因而, 努力发掘中国历史传统中的海洋历史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实现中国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增强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主体自觉。主体自觉就是指海洋文化研究中的本体本位意识, 即海洋文化研究的身份问题, 而身份问题对于文化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大航海时代以来, 由海洋连通的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 以海洋经济为主要内涵的海洋全球化与以之为载体的多元海洋文化之间矛盾不断凸显。海洋的全球化发展打破了原来以海洋区域发展为核心的海洋文化割据态势, 异质性的多元海洋文化交流与对话越来越深入, 各个海洋文化主体与他者的交流与碰撞日益显现。

伴随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海洋经济全球发展的波澜壮阔之势, 其所承载的西方海洋文化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理念也表现出明显的单向度态势, 其他民族和国家, 要么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挤压被动地接受了异质的他者海洋文化, 要么基于现实追赶的实用主义原则和便利方式, 主动地接受了这种文化殖民而忽略了自身的海洋文化传统, 在此背景下, 走上了不同的海洋发展道路。

中国海洋发展历史资源丰富, 同时在新的社会转型期又有许多独特的“中国问题”, 因而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有其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精神。通过长时期以来向西方的学习, 当前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建立起具有中国主体性的海洋人文研究, 建立海洋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 发出中国声音, 彰显中国风格, 不能一再依赖西方语境下的抽象理论, 要以扎根海洋中国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诠释中国海洋文化。从主体自觉出发, 以文化哲学的视角来考察海洋文化的传统与变迁, 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 可以在以西方海洋文化为主导的海洋文化格局中更好地展示中国海洋文化传统、中国海洋文化风格和中国海洋文化价值。在此背景下形成的中国海洋文化主体自觉, 不仅关涉如何面对本民族的海洋文化传统, 同时也可以回答在世界多元海洋文化对话与海洋全球化的过程中, 如何更好地处理世界海洋文化共性和本民族海洋文化个性的文化张力, 为其他国家的海洋文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第二, 丰富充实海洋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当前的海洋文化理论研究还没有完全克服欧洲中心史观, 学者万明对于这一点如此评论:“当前海洋史的话语体系, 仍是以‘西方中心论’为主的话语体系, 许多研究流于表层, 缺乏深入研究;名为建构理论体系, 却是把中国的成说填入到现成的西方话语框架当中。”因此, 当前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结构和现实形态, 探索既反映时代合理性又反映历史必然性的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化理论, 以发挥其理论解释力和现实针对性, 为中国海洋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近些年国内学术界针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已经蓬勃开展, 形成了海洋历史专题研究、海洋基础理论研究和海洋当代问题研究等研究领域,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国内著名的海洋文化研究学者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角度开辟了宏大的研究视野, 建构出体现时代精神的论证框架。与此同时, 也在呼唤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海洋文化整体研究进行整合梳理, 对其进行哲学层面的宏观考量与价值分析, 以建构扎实的学理体系和规范的研究范式, 以提升海洋文化研究的学科定位和理论影响力, 形成更加完整周延的研究图谱。


第三, 为开展海洋国民教育提供理论资源。海洋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海洋发展的硬实力背后, 海洋文化、海洋意识等海洋软实力问题越发显得重要。提升海洋软实力已成为中国海洋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海洋软实力的提升, 有两大理论资源可以借鉴:一是西方海洋强国的历史经验, 一是中国海洋发展历史中宝贵的传统资源。一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原生民族文化受到挑战, 在文化理念上不断引进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中心论”, 出现了对中国海洋发展本体本位认识的诸多问题;15世纪以来, 我们更多地看到西方海洋“发迹”的“现实”, 而对中国海洋发展的历史认识出现了偏差, 出现了对中国海洋建设与发展的不自信。事实上, 中国海洋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资源, 正确认识并总结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传统资源及其价值, 可以为中国海洋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历史经验与启示, 更好地指导海洋发展实践。因此, 深入挖掘中国海洋文化传统资源的价值与内涵, 是推动中国海洋软实力发展的需要, 也是增强国民海洋意识、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在实践上, 将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和全球意识, 在战略问题上形成共识, 并将这种海洋意识和理论成果转变为自觉的实践行动。


第四, 助力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服务海洋文化建设实践, 为海洋发展提供人文保障。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推进, 海洋文化建设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海洋管理部门、沿海地方政府、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世界海洋竞争日益激烈和文化软实力日益凸显的背景下, 中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和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面和海洋强国的理论支撑, 继承和创新中国海洋文化优秀传统, 实现中国新时代海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资源价值研究与转化正是以中国海洋强国、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为现实目标, 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 以繁荣文化学术研究、促进国民海洋素质提升和海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己任, 通过理论研究, 面对海洋发展的社会实践, 反映海洋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 考察分析目前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理论思考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为中国新时代海洋事业发展提供实践和决策参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实现陆海统筹,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海洋文化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形式下, 如何传承、弘扬和培育中华海洋文化传统, 提高海洋发展的软实力, 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研究成果 | 现代传播环境下我国海洋文化构建传播研究

海洋文化 | 中国首家海洋文化教育联盟成立

专家视点 | 李国强:关于构筑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的思考

专家视点 | 刘家沂: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及对策

专家视点 | 杨国桢:海洋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研究

专家视点 | 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海洋保护区体系的思考

专家视点 | 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视野下 海洋文化自信的生成

专家视点 | 琉球地位的变迁及其复杂性

专家视点 | 文化共生: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图景

专家视点 | 山东海洋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史上的地位



文章来源:节选自《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性认识探析》,原刊于《中国海洋经济》2018年02期,系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与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联合设立项目“基于中华优秀海洋文化传统的中国海洋文化价值体系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洪刚,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心网站手机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